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

ToGo & ToGo--土溝與塗溝農村慢活一日遊紀

亞樵正在分享其在社區的成長歷程
婉如在土溝客廳的厨房介紹勞苦功高的農村婦女正是社區營造背後的無名英雄
土溝村長在松鼠阿嬷家的前埕分享其社造的經驗
坐十分鐘陶淵明作品前明白了要如何過日子是可以自己決定的
塗溝南天宮前主委正在學生介紹北回歸線律動碑紀與塗溝的關係
在台灣史之外,石刻師傅正在將世界史,中國史與地方史刻入碑紀之中
塗溝社區的社區劇場活動


視覺藝術學院的公共藝術人才培育計畫,特別針對本校暑期英語班的新生,辦理了一場深具在地意識的社區公共藝術參訪行程。報名參加的學員主要以視覺學院與音像學院的學生為主,共為十三人。
之所以選擇台南縣後壁鄉土溝村及嘉義縣水上鄉塗溝村,不是因為在土溝與塗溝在發音上的巧合,而是近幾年來,本校建研所社區營造組投入於土溝的社區營造工作,進而與社區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社區與學生們亦共同得到今年文建會的公共藝術最佳民眾參與獎。而塗溝社區則在最近幾年參與了嘉義縣環境藝術行動的藝術家駐村計畫,通過藝術進入社區的方式,為傳統社造帶出不同的思考模式。而這兩個村落的社區營造,相互影響,加以地緣上的鄰近,便成為一日深度參訪的理想路線。
上午到達土溝社區時,才發現有其他來自奇美樹谷園區及新化的兩個社造團隊早就擠滿了人文學堂,首先張佳惠村長以「土溝的最後一條水牛」來開場,用水牛精神來說明土溝人耐操勞的性格,鼓勵其他營造團隊應尋找出符合其各自發展的精神象徵。而令人感到振奮的是,在社區待了三年的南藝大社造組學生李亞樵在面對新生時,完全能夠侃侃而談自己這段時間的成長與收穫。而目前正要升上二年級的魏婉如認為進入社區工作,首先就是要學習放空,不能先入為主,要先學會聆聽。蔡佳吟則說進入社區是一種「轉大人」的過程,跟待在學校僅進行純學術的研究是非常不同的,她說能到土溝社區是幸運的。這些學長姐以其自身的經驗為新生們指出了一條重新認識台灣土地的路徑。
在走訪到松鼠阿嬤的前埕時,村長正與其他參訪團體分享經驗,他說:「所謂社造就是在創造社區和諧的氣氛。」其重點在「人」,在於過程時的那份共同的記憶。他完全不在意外人的眼光,認為土溝社造的最大的成就是在於建立自信,現在村子的人走出去都可以大聲的說出自己是「土溝人」。
走至竹仔脚稻田旁的「坐十分鐘陶淵明」,這一初看時有些突兀的作品前,突然明白!日子要怎麼過是在於我們的選擇,所以藝術進入社區,其重點不在於將阿嬤的紅花布畫在牆上,不在於那些具造型的馬賽克拼貼,不在於眼前可見的那些作品或景觀,更不在於建立多麼偉大、具指標性的作品。藝術不過是提供一種手段或是一個藉口,讓我們可以藉著藝術的名義進入社區,創造屬於彼此的「幸福感」,若是幸福可以是一件作品的話。
結束土溝的參訪後,我們一行人轉到了水上塗溝社區,社區媽媽已經準備好了芋圓剉冰在等待我們的到來,在炎炎的夏日之下,剉冰的清涼卻讓我們感受到社區居民的溫暖。目前村子裡正在進行一件有趣的作品--「北回歸線律動碑紀」,它剛好是由我們這一參訪團的領隊林純用從去年開始與社區合作的計畫,作品總長度接近1.5公里,利用了北回歸線漂移的特性,以石碑立柱的方式標示出其在塗溝每年經過的軌跡。在社區志工柯金生先生(南天宮前主委)的帶領下,我們走在舊台糖鐵道上參觀這件作品,順便勘驗土水保持局正在施作的自行車道,他點出了車道制式化設計的一些缺失,尤其在植栽、混凝土與舊枕木的使用上。行走至庒頭的百年大榕樹下時,剛好包秀月老師在帶領阿公阿嬤進行社區劇場的肢體訓練課程,這群老人家一點都不會怯場,顯然是非常享受這樣美麗的午後時光。值得一提的是,包老師剛好是土溝人,而土溝在七、八年前的社造初期,也有找塗溝的紀錄片工作者呂炎坤前去協助,這樣的機緣巧合,冥冥之中一定是正向付出的因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